吕思勉,生于1884年,逝于1957年,字诚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与陈寅恪、钱穆、陈垣齐名,被誉为“史学四大家”之一,还是新中国初期少数几位享有“一级教授”荣誉的学者之一。
他除了教书,还勤于写作,一生写下了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八部专史以及大量的论文和教材,总字数超过了一千万字。因此,我国学界称他为“治学最勤、著作最富、研究领域最广”的史学大师。
在1941年抗日战争的时候,吕思勉和学生们一起拍了张照片,他站在前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位置。
话说回来,他的一些看法和我们的传统想法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他说“唐太宗只是个普通人才”。
吕思勉为什么没有给后世誉为“七世纪地表最强碳基生物”的“天可汗”高度认可?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以“天可汗”李世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唐太宗不是“中材”吧?
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提到,“唐太宗不过中材”的观点。
听说,他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写《隋唐五代史》这本书了。
中华书局出版的《隋唐五代史》里的页面
为什么说唐太宗只是“中等才能”?
吕思勉为什么觉得唐太宗只是个普通人才呢?他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关于唐太宗是否只属于中等才能的讨论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简单地把它翻译了一下:
吕思勉的看法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
吕思勉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有这样的看法:
唐太宗平定四方,大多不费太多兵力,但对高丽则重蹈隋炀帝的覆辙。这说明时代有其局限,即使有英明的领袖也无可奈何。但这也表明太宗的武功多靠运气,不是他的才能武艺过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唐太宗在处理周边的少数民族问题时,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他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却与隋炀帝的做法相似,陷入了困境。
这说明,客观环境的限制,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违背;同时也证明,太宗的武功更多是依靠天时地利,并非他的军事才能真的超越常人。
唐朝攻打高句丽的战斗场景图
关于萧衍和陈霸先的评价
吕思勉认为,李世民在“谦虚节俭”和“长远规划”上比不上梁武帝萧衍,就连“军事智谋”也比不上陈霸先。
关于梁武帝萧衍,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吕思勉先生对萧衍的看法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把它简单翻译了一下:
吕思勉先生观点的现代汉语版本
老实说,吕思勉对萧衍的评价,只能说是一般般。
尽管他为人谦逊节俭,勤于政务、关心百姓,并且学问出众,在历代帝王中堪称第一,但缺乏治理国家的才能。
他不仅放弃了收复北方失地的好机会,还导致国家法律松弛,政局混乱,最终自己也兵败身亡,结局悲惨。
萧衍的画像
话说,吕思勉对陈霸先的评价要比对萧衍的高出不少。
吕思勉对陈霸先的看法是,陈霸先虽然出身寒微,但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在南朝梁末乱世中崛起,建立了陈朝,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他为南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吕思勉认为,陈霸先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一代君主,这体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领导力。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内容做了简单的翻译:
吕思勉的看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简而言之,吕思勉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重大成就,主要看他是否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
陈霸先的宽广胸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好感和印象。
陈霸先的画像
总结:李世民的成就秘诀
既然说李世民的军事策略还不如陈霸先,那为什么唐朝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繁荣安定呢?
吕思勉总结了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后,国家终于统一,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二是边境地区没有强大的势力威胁。
吕思勉最后总结说,初唐时期的繁荣昌盛主要是时代环境造成的,不是完全靠人们的努力。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唐朝领土范围
唐朝的军事实力比汉朝强吗?
吕思勉对唐朝军事成就的评价,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高。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他在《中华文化史》这本书里这样写到:
吕思勉先生对唐朝军事成就的评价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我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翻译:
吕先生的看法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
吕思勉认为,唐朝在对外作战时,常用“借外力平外患”的策略,大量任用外籍将领和士兵,这与汉朝直接派出本国军队的做法大相径庭。
吕思勉并没有明确说明隋唐的祖先到底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
道理很明确,民族的界定依据是文化,而不是血缘。现代人争论的大多集中在血缘上,但在民族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这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毫无疑问,起源于武川镇的“隋唐先辈”,身上肯定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
到了太宗时期,虽然“胡风胡俗”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在军事方面,朝廷依然重视并任用外族人才。
六镇叛乱示意图
在李世民去世一百年后发生的“安史之乱”中,仍然有很多非汉族人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安禄山是个反叛者,他的父亲是粟特人,母亲是突厥人,所以他是两族的混血儿。史思明则是纯正的突厥人,他手下的士兵大多也是来自突厥或其他非汉族的人群,比如以曳落河为首的那一伙。
唐军中不仅有众多非汉族将领,如突骑施的哥舒翰、高句丽的高仙芝和铁勒的仆固怀恩等人指挥战斗,还有许多来自回鹘、西域以及更远的阿拉伯帝国的士兵共同作战。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确立了以汉族为核心的国家政策。
虽然儒家思想和汉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但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却逐渐从一个能够自己调度军队的军事大国,变成了一个依赖金钱换取和平的财政国家。
随着唐朝的结束,胡汉各族在中国的影响力此起彼伏,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预示着更大的变革即将到来,时代充满了变数。
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加强地方管理的好处,也带来了分裂割据的隐患。藩镇的首领被称为节度使,他们不仅掌管军队,还负责地方的财政和行政事务。这种制度在初期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但也逐渐让这些藩镇变得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权威。到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提到,无论《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等权威史料,都没有对贞观年间朝廷剥削百姓的情况给出真实、公正的描述。
所以他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贞观之治“其实有点夸张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在书中写道:
吕思勉对“贞观盛世”的看法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我已经把它简化翻译了一下:
吕思勉先生思想的现代通俗解读版
吕思勉认为,唐太宗在最好的历史时期当皇帝,做了很多大事。不过,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享受到的好处却不多。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代中国皇帝的评价标准,就是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正为百姓的利益着想。
换句话说,只要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像以前一样艰难,那么帝王的功业做得再大,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赞誉。
通过他对“贞观之治”的质疑,我们可以看出,他把李世民评价为“中材”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可能让人感到意外。
《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里的李世民
结尾:为百姓说话的平凡学者
不同于那些家境优越、喜欢研究文化的学者如钱穆和陈寅恪,吕思勉出身普通家庭,他对底层百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一直对他们所受的苦难充满同情。
他在编写历史时,无论是大的方面如水利、赋税和官吏治理,还是小的方面如百姓的收入支出和负担情况,都会进行深入调查并详细记录下来。
吕思勉写的《中国通史》第十章是关于刑法的内容,原稿由他亲自撰写。
他依然坚信,老一辈的官僚群体绝对无法真正代表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原因其实很直接:
官员们往往互相袒护,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上级官员的监管并不十分可信。即使是最高层的监管者,比如君主,也不能完全代表民众的利益。
君主的地位介于官员和百姓之间,虽然努力维持两者平衡,但还是更偏向官员那一边,因此监督力度总是不够彻底。
官僚们有利可图,光靠上级监督来阻止他们,这就像用一只手挡洪水一样,根本不够用。
100年前的珠江边
从这一点来看,吕思勉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强者和弱者的对比中,总是倾向于支持被统治者和弱者。
不得不说,这是学者应该具备的精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
杨方配资-西宁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买股票-要配资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