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战争如潮汐,做着有规律的起落。回顾过去,历史将人类战争的画卷描绘成一个不断追求胜利的过程,而“军事变革”是用来描述军事组织为追求战争胜利这一过程的名词。
无论是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组织文化和经济实力等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各种作战组织并常常引发军事领域的革新,新旧两代军事技术上的过渡之间仍然存在着延续性。然而在军事革命性变革时期,两代之间不存在连续性。人类的战争面对的将是全新的事物。
推动军事变革的,不一定必须是军事技术方面的进步。百年战争中的长弓肯定使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它对短弓而言只是一个较小的技术进步…是一个简单的材料技术和工艺问题。同样地,使子弹能顺利的进入枪膛,为制造出第一支步枪及后来的全自动武器提供了可能性。但这仅仅是冶金技术方面的一项变革,与信息技术在过去15年里发生的变革相比,它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无论如何,军事上的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不仅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是因为军队改变了组织体制和战术,有时甚至是整个战争的构想,设计出了应用技术的新方法。
战争史终归有据可循、历史也同样诠释了军事变革中的规律和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将此依据作为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测,但是它却有助于我们找出指导未来战争中作战组织的发展趋势--从特洛伊战争到沙漠风暴行动。
从企业管理到军事变革
在现代军事组织的发展中,战略和体制在形成时遇到的问题与企业类似,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上世纪末发生的事情,看看美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强的军事大国是如何在民间领域应对社会变革中的信息革命的。
我们将目光移至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据说这里的交易员是世界上最快速的决策者。美国企业的领导人关心金融市场上不确定的变化,因为他们有数十亿美金的利益在其中承担着风险,这与职业军人关心战争领域的许多变化所具有的因素是相似的。和平时期的职业军事机构与民间企业的差别在于市场的严酷性。军事机构常常是在战争失败后,才被迫变革军队作战的组织体制(如清朝面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训练和装备。而金融市场每天都在教导人们,不能预见变化,或是不能应对变化,势必导致自身与企业的财务亏损。
不只是军人希望看到世界是稳定的、有秩序的和可预测性的环境。工业时代美国的企业领导人一直对自己的运营、生产、营销和管理技能感到满足,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规模的生产装配线阻碍了必要的变化,即使真的产生了变化,那也是被小心翼翼地控制在固定的程序和结构之中。这种方法已经不再合适了,那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取代了资本和劳动力,成为信息时代生产力的构成条件。在过去10年里,当因果关系在信息时代的新的商务环境中快速变化,企业界开始扬弃由公司管理层努力控制事务的观念,企业领导人明确的意识到:渐进、缓慢的改革对企业自身是毫无用处的。最成功的公司是不会对存在缺陷效率低下的系统进行修补,而是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如果只在边缘做一些修修补补,就无法产生所需的效能提升。
就像战争一样,商战之中也互有胜负。商人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意识到了传统的商业理论与信息时代市场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而成功的商人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意识到“扁平式管理”在信息时代市场中的作用。这种组织也被大量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它的主要特点有:层级结构十分简单、彻底的自主性、各部门有自由的风格、以整个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为取向,自行朝着它们自己认为有前途的方向进行努力。做到“扁平式管理”模式,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企业,那就是比尔.盖茨与他的微软公司。
本文中所有罗嗦与浩繁的赘述,也都是为了证明上述论点。
作战方式的演变:制敌机动
战争的制胜之道,无非有二:一是大肆屠杀,二是机动作战。而越是伟大的将军就越会更多地侧重于运用机动来获取胜利。--温斯顿·丘吉尔
要想弄清军事领域是否发生了一场新的革命,就需要有一些标准,用于判断现代战争是否真的与以往的战争形态完全不同。在西方军事战术思想中,“聚力”与“机动”是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与中国军事战术思想中“重谋”与“奇袭”恰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战术模式。但是无论如何,中西方战术思想中“机动作战”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获得时间与空间上的位置优势,置敌于不利,使其投降或者被歼灭。
制敌机动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就是攻击部队拥有战场空间主导权。战场空间主导权意味着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空间或作战地域内所发生的事件有很清楚的了解并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为了理解制敌机动的概念,谨列举战争史上革命性变革的几个实例,其中每一个都具有制敌机动的特征:1600年荷兰与西班牙的新港会战、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拿破仑指挥的1805年乌尔姆之战,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之战,以及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
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的含义
在西方,最早在战术中加入机动作战元素的是希腊人,他们开创了使用不均衡队形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先例。在《荷马史诗》的描述中,特洛伊战争是一场人与神共同参加的战争,希腊人对特洛伊人的攻城战历时了十年之久,甚至在阵地战中,希腊人还遭遇惨败。直到迷信的特洛伊人把希腊人制造的木马,拉入原本坚不可摧的城堡,这一切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深夜里,藏在木马中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立刻倾巢而出。他们攻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特洛伊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希腊与特洛伊历时十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
我们在神话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实事,希腊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依靠“欺骗”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如果没有木马将希腊士兵带入敌人的心脏,或许希腊人永远不可能在正面的战场上彻底击败特洛伊人。然而本文并不是想证明在军事思想中谋略的运用,而是说明了另一层含义--获得时间与空间上的位置优势,置敌于不利,使其投降或者被歼灭。而希腊人制造的木马在特洛伊城,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欧洲三十年战争( 1618~1648)——打破西班牙方阵
在拿破仑出生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比“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更具备军事与技术上的革命性,从而影响到人类军事组织与战争构想的改变。或许在蒙古帝国时代,成吉思汗的军队从组织上更具有效率,蒙古骑兵不需要固定补给就可以长途奔袭上千公里,蒙古轻骑兵的侦察与伪装、迂回与包抄、奇袭作战、娴熟运用火器的能力达到了古代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制敌机动。然而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其他游牧民族,他们在军事上的成功都源于他们特定的生存环境,一旦失去这种环境,这样的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从“常备军”与“职业军人”的角度上讲,蒙古的范例并不能作为全人类军事组织上效仿的目标。
从15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火器的广泛使用,要塞工程技术的进步,加上恶劣的交通和后勤的困难。使得战争形态日益僵化,几乎完全丧失了机动性。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军队都由雇佣兵组成,他们不仅缺乏战斗精神,而且也极度不可信赖。所以战术上主要是以防御为主,加之新的要塞,雇佣兵组成的部队,这三者相加的结果会使得战争变得旷日持久而毫无决定性。据说当时的欧洲战场出现了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战场上相似的“道德说教”。战争的失败方,往往是因为理亏而绅士般的认输了。
在这样的军事环境中,所谓的军事思想当然也会停滞不前,至于抽象的军事战略概念,更是无从谈起。但正是此时,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欧洲军队中对于军事思想和制度也开始发出改革的呼声。
自16~18世纪,3个世纪中西方的军事思想可以综合地视为一个转型期。欧洲的军事思想制度以及战争形态,在此阶段中,终于完全摆脱了中世纪的黑暗阴影。在此3个世纪中,17世纪又是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因此也就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有人认为欧洲在此阶段曾经发生一次彻底的“军事革命”。假如这是真实的,那么革命发生的时间应该是1560至1660年之间,而欧洲三十年战争恰好将军事巨变从幕后搬上了舞台。荷兰模式、毛里斯、华伦斯坦、古斯塔夫、路易十四,欧洲新型的军队、名将与旷世君主相继登场亮相。
所谓17世纪的“军事革命,其意义又非仅限于新武器和新战术的应用,而是整个战争形式都发生了新的改变。概况起来,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武器方面:火器完全替代了旧有的冷兵器
2.组织方面:职业常备军的出现使欧洲雇佣军兵制遭到淘汰
3.思想方面:罗马古典思想与16世纪战争经验的融合,因而形成了新的概念。
在17世纪军事改革呼声最强烈的国家是荷兰--尼德兰(意为低地国家)。尼德兰原本是西班牙的属地,从1568年发动独立战争,直到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正式获得独立,她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族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荷兰独立战争历时80年之久,由于以小敌大,荷兰人必须寻求增强战斗力的途径,所以,也就成为欧洲军事制度改革的发源地。
荷兰军事改革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兵制,虽然17世纪仍然采用雇佣兵制度,但已经演变为雇用职业军人,原先的佣兵是由佣兵长雇用,不打仗则不给钱。雇用职业军人,则有良好的训练、给养、和优厚的薪俸,即便不打仗士兵也可以领到粮饷。
荷兰新式军队的特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明智的领导、绝对的服从、对单位的忠诚,和经过改进的战术部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全军人数开始。到1600年,荷兰野战军很少超过12000人,其中骑兵2000人,步兵10000人,外加相当强大的炮兵支援,士兵的大部分都是外籍职业雇佣兵。因为全年雇用,准时发响,这些人也就愿意遵守纪律。部队在平时每天都要接受训练,其目的不仅为熟悉战术,而且也是一种增强内部团结,培养服从纪律的必要手段。
在荷兰军队中,不仅训练任务很重,而且低级别的军事单位也被准许有较大的自主权限,所以,也就需要更多的教育程度较高的低级军官。因此,在荷兰,不仅创办了军事院校,而且也成为欧洲军官的创始人。
富有成效的军事改革,使得荷兰在对西班牙的1600年新港会战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荷兰军队利用交通线来调动军队,使其小型精干的陆军能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出机动优势,而在打击能力上的发挥,则要远远超过其人数比例的威力。
新港会战中荷兰军队的“制敌机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荷兰军事改革的成就也引起了欧洲诸国的关注。各国有志于研究军事学术的将领都纷纷前往荷兰接受新式教育。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瑞典的贵族,学成归国之后就做了瑞典王子的老师,这位王子就是以后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他在1611年即位为瑞典国王,年仅17岁。古斯塔夫即位之后就决心学习荷兰毛里斯已经建立的军事制度,但又加以改进,使其部队能有较强的攻击和机动能力。西方军人中能够充分了解结合冲击力与火力、机动性三者的价值,他可能是第一人。他知道如何改进已有的武器,使战术与技术可以获得最佳的配合。
有人称他为“近代战争之父”,也并非过誉。古斯塔夫被世人公认为一位阵地战和运动战的提倡者,换而言之,也是18世纪战略家的前驱,极受拿破仑的推崇。
古斯塔夫对兵种制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炮兵。在之前的欧洲军队中,炮兵是绝对从属于步兵的。在西班牙方阵系统里(荷兰模式前的欧洲军制),军队的中坚是长矛重装步兵和火绳、滑膛枪轻装步兵。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炮都普遍太重)炮主要作用是攻城和守备要塞,而即使是小威力的轻炮也谈不上什么机动性,发射速度也很慢,对战役胜负的直接结果比较有限。这一方面是火炮技术上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炮兵编制。决定战场胜负的是双方的火枪兵。17世纪后,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对西班牙军事系统进行了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针对炮兵。他减小的火炮的口径,并且将炮规定为发射48、24、12和8磅炮弹四种口径。所有这些炮都装在轮子上,炮的架尾连在另一辆两轮牵引车或前车上,最重的炮需要30匹马才能牵引。从这个时候开始“强大的炮兵”这个形容开始出现在战场。或许这更要归功于火炮技术的进步,因为同时期的法国也在对炮兵进行类似的改革。
古斯塔夫在军事上直接师从荷兰,不过他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在他即位前,炮兵在瑞典被看作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装备,通常由雇佣来的老百姓和炮手操纵。但是这些人自由散漫,目无军纪,因此古斯塔夫认为必须建立一种更坚强更正规的炮兵体制。1623年他组建了一个炮兵连,1629年,又扩建为由6个连组成的炮兵团。由他手下最优秀的炮手,27岁的伦纳特·托斯坦森担任指挥。该团的6个连中,4个连由炮和炮手组成,一个连为工兵,一个连负责使用专门的爆炸装置。这样炮兵首次成为瑞典军队中一个正规的专门兵种。他们几乎完全由瑞典部队组成,这在雇佣军盛行的时代来说是很不一般的。瑞典炮兵和同时代的别国炮兵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他们使用了新式炮和新式操纵技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典采用的结实牢靠的3磅炮弹的炮或称之为“团属炮”。这种经过反复试验后采用的炮长度为4英尺,连同炮架重625磅。它采用了整装式炮弹,从而简化了装弹程序,提高了炮弹的发射速率。这种武器完全改变了炮兵的功能,古斯塔夫军队中的每个团都配备有1门这样的炮(后来改为2门),因此使瑞典军队的作战火力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在许多年里,配备有这种炮的团是唯一能够与步兵协同作战的军队。”
总而言之,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简化。在对武器威力牺牲不大的条件下,宁可减轻武器重量,提高部队机动性与打击威力。
附:欧洲三十年战争前武器发展趋势
手雷1382年
发烟弹1405年
计时火柴1405年
盒装弹丸1410年
粒状火药1429年
火弹1450年
打火机1450年
青铜爆炸弹1463年
炸弹1470年
炮车1470年
手枪1483年
燃烧弹1487年
西班牙式火枪1521年
改良型手雷1536年
轮机式手枪1543年
纸壳弹1560年
流散弹1573年
热弹1575年
一般炮弹1588年
火药与弹丸合装弹壳1590年
来福手枪1592年
冲击式引信1596年
引自《西洋世界军事史》[英]J.C.富勒
(未完待续……)
杨方配资-西宁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买股票-要配资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